top of page

新政策'身'行動

人類對塑膠的需求逐年增加,塑膠被廣泛的應用在各種產業中。推動有效的走塑及環保政策已成為國際關注的議題。2018 年聯合國世界環境日亦以「塑戰速決」為主題,旨在呼籲大家採取行動,應對塑膠廢料日益嚴重的問題。

此頁列舉了一些海外各式各樣創新的應對方案,並探討他們在香港推行的可行性。

新政策'身'行動: Welcome
Rome5

羅馬回收膠樽換車票

新政策'身'行動: News

當你發現你不夠零錢搭車?在羅馬或印尼泗水,有膠樽便沒問題!


簡介

羅馬長期以來都有嚴重的垃圾管理問題,為舒緩垃圾問題,市長拉治(VIRGINIA RAGGI)於 2019 年 7 月時,開始實行奬勵性的膠樽回收試驗計劃「+RICICLI +VIAGGI」(意思為「回收得多,旅途更遠」)。羅馬地鐵分別在3個車站設立膠樽回收機,市民將膠樽拿到地下鐵的回收機,每個膠樽可兌換成0.05 歐元的電子積分,讓市民儲存到手機應用程式中。以一程地下鐵或 100 分鐘巴士車程的標準票價為 1.5 歐元為例,只要回收 30 個膠樽就可以換領一張免費車票!羅馬人對慳錢計劃非常受落,所以在 3 個設置回收機的地鐵站,經常人頭湧湧大排長龍。


計劃成效

人口 300 萬人的意大利首都羅馬每年製造超過 170 萬噸的垃圾,但整個城市只靠一所垃圾處理廠來處理每天不同的垃圾,垃圾處理設施早而飽和。而垃圾清理隊清理的速度還不及羅馬居民製造垃圾的速度,導致公用垃圾桶爆滿,地上隨處可見垃圾堆。街頭的垃圾堆引來流浪貓狗、老鼠、鳥類,而這些動物接觸垃圾後又在街上留下排泄物。加上全球暖化,讓羅馬的夏天越來越熱,熱浪來襲讓街道垃圾堆發出陣惡臭,嚴重影響環境衛生。


計劃已獲得廣大市民支持,推行首兩個月成功回收 35 萬個膠樽,成績令人鼓舞。羅馬政府希望日後可將此回收計劃擴展至更多地鐵站,方便更多市民積極進行回收,解決羅馬長年的垃圾危機。


羅馬的膠樽換車票計劃,也許是個鼓勵回收的好開始,但要達到有效循環再造,則仍有漫長的路要走。

目標受眾

市民:透過換領免費車票而鼓勵市民進行廢物回收,及令大眾了解到解決垃圾問題人人有責。

遊客:除了可以節省旅費,更可以喚醒所有人要正視環保及減廢議題。 

印尼塑膠垃圾換車票計劃

除了羅馬,印尼泗水亦推行塑膠垃圾換車票計劃。乘客將清洗乾淨、無損壞的 3 個大膠樽/5 個中膠樽/10 個塑膠杯到巴士站回收,即可換領一張免費車飛,一小時內不限站免費搭車。計劃反應熱烈,平均每星期有成超過 1 萬 6 千名乘客換取車票,平均每個月會透過乘客回收到約 6 噸塑膠垃圾。


計劃在香港推行的可行性

世界綠色組織、八達通及香港太古可口可樂公司於 2019 年合作,推出回收廢飲品樽計劃。在各大商場及大學設置膠樽回收機,當市民收集一定數量的膠樽,就可獲得八達通回贈。計劃推行一年間共成功回收190萬個膠樽。另一方面,公共交通工具公司會在每年的國際復康日為殘疾人士提供免費車優惠。如能夠將回收膠樽計劃的概念也在交通工具上實行,相對八達通回贈,換領免費車票會較為直接和吸引,相信會能夠吸引到更多市民參與回收膠樽行動,為環保出一分力。

新政策'身'行動: Pro Gallery
India 3.png

印度回收塑膠垃圾代繳學費

新政策'身'行動: News

以塑膠垃圾代繳學費,以環保換取上學機會。

簡介

印度很多貧窮家庭的孩子不能上學而淪為童工,在採石場打工僅日賺 2.5 美元(約 19.6 港元),僅夠食飯,沒有餘錢上學。加上當地居住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冬天時居民習慣燃燒塑膠垃圾取暖,散發出有毒氣體入侵家園和校園,大大損害居民的健康。當地慈善基金會「AKSHAR FOUNDATION」於印度阿薩姆邦(ASSAM)設立了一間環保教育學校,既讓貧童得到教育,也能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學生只要每星期繳交 25 件塑膠垃圾,就可以免費上學。


計劃成效

孩子為了上學會努力撿起塑膠垃圾回收,學校亦會教導一連串環保訊息,如垃圾分類、循環再用、太陽能發電和種植等,孩子學習後能回饋學校和社會。學校設備亦採用環保方式建造,老師多以義工性質幫忙,同時聘用高年級孩子任助教或工讀生,讓他們賺取收入作購買文具、衣服及日用品之用。學生也利用回收的膠樽會作教具及作校內環保建設,校舍設計主要以綠色為主題。學校的義舉吸引了很多學生報讀,由創校第一年只有 20 名學生,至今已取錄過百人。連印度政府也決定與基金會攜手合作,希望在印度設立 100 間同類型學校,幫助更多貧童就學之餘,亦能加強環保工作。

目標受眾

• 學生:上學是不少貧窮孩子的夢想,透過環保活動換取上學機會,同時裝備學生不同技能,為他們提供一個穩定的學習環境,讓他們發揮潛能,與此同時,長遠提高社區經濟活動,協助家庭提高生計。

• 當地教育:計劃協助改善學校設施和教師培訓,提高環保常識,改善學習環境。

計劃在香港推行的可行性

現時所有香港學生均有機會接受 12 年免費學校教育,故代繳學費計劃無需在香港推行。然而,香港教育的總體目標旨在提升學生的全面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卻往往因學業成績而忽略環保教育。因此,本港學校可仿效印度從教育著手,利用不同環保議題推動綠色生活教育,讓學生在生活裏學習的體驗綠色生活,同時展望得到本地政府攜手合作, 提升計劃可行性。

新政策'身'行動: Pro Gallery
Australia 1.jpg

澳洲容器按金計劃 - 現金回贈推動回收

新政策'身'行動: News

計劃內容

澳洲以經濟誘因推動回收工作,推動飲品容器按金計劃 - 可口可樂飲品容器按金計劃(CDS)。計劃主要由政府立法,再交由計劃統籌負責計劃流程。政府會要求計劃統籌在其負責的地區設立一定數量的現金回贈點,讓市民以回收器回收;回收器可回收膠樽、鋁罐、玻璃樽等容器,每個合格容器可賺取 0.1 澳元(約6毫港元)現金回贈。市民可以掃描QR 碼,把回贈存到銀行户口,或直接提取現金。


計劃目標

—政府:協助和監督企業計劃統籌和充當立法配合的角色。 — 容器生產者:考慮計劃可行性和便利程度,計劃現金回贈流程,並與配合政府,建立有效的回收網絡。 — 消費者:減少對市民的影響,透過經濟誘因,提升支持度,同時市民參與度。


計劃在香港推行的可行性

香港容器生產者可參考澳洲的飲品容器按金計劃,以經濟誘因推動回收工作。現時本港回收業界可先作計劃統籌,例如為回贈金額定價、設立熱線和設定回收地點等細節。然而,計劃可行性仍有賴政府帶頭推動回收及立法統一。與此同時,生產者也可仿效屈臣氏集團,推行先導計劃,透過宣傳大使推廣相關的運作和現金回贈系統。

新政策'身'行動: Pro Gallery
citicap_moprimsovellus-2(2).jpg

芬蘭南部城市推動環保   低碳生活可換著數禮物

新政策'身'行動: News

計劃內容

芬蘭南部城市 LAHTI 推行個人減碳活動「CAP AND TRADE」,透過參與減碳行為獲取積分,使用者可將累積積分兌換免費咖啡、健身或游泳卡等項目作為獎勵,期望以此鼓勵更多人降低日常生活排碳比例。


下載活動的專屬手機應用程式 CITICAP,會透過用家手機的 GPS 和感應器而得出用家的出行模式,例如用家外出時選擇步行而非駕車的話,便可獲得較高的積分。系統會因應用家作出不同程度的減碳行為亦給予不同程度的積分。


在香港的回收物儲分計劃

在香港原來也有類似的環保生活回收儲分計劃。為便利和鼓勵市民使用環保署轄下的社區回收設施,環保署於 2020 年 11 月推行「綠綠賞」智能積分卡。市民可以在全港超過 100 個的社區回收地點進行乾淨回收。現時計劃覆蓋 8 種回收物,即:廢紙、金屬、塑膠、玻璃、四電一腦、小型電器、慳電膽及光管和充電池。市民可透過綠綠賞積分卡獲取積分兌換禮品,例如日常生活用品及糧油乾貨,也有環保日用品,例如竹漿廁紙、毛巾及環保手挽袋等,以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鼓勵市民培養減廢回收的習慣,並融入日常生活中。

芬蘭個人減碳計劃在香港推行的可行性

環境局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報告顯示,2018 年「運輸」的碳排放量佔香港碳排放總量的約 18%。鐵路及電車系統以電力運行,路面車輛主要由柴油、汽油及液化石油氣推動,而船隻則以船用柴油驅動。


近年,香港政府積極發展單車徑及單車公園,單車路線於各區可見。其中,2020 年年底於新界新落成的單車徑網絡更長達約 60 公里,連接屯門至馬鞍山,途經元朗、上水、粉嶺、大埔、沙田等地區,單車徑網絡工程亦將會繼續擴展。由此可見,香港在單車網絡的硬件上有一定條件參考芬蘭城市 LAHTI,把智能積分卡的服務推廣至市民以單車代步的減碳行為,正面鼓勵個人層面的日常減碳生活。

新政策'身'行動: Pro Gallery
bottom of page